第296章 下战书-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》
第(1/3)页
离开苏皖巡抚,李青没再去其他地方,直接回了金陵。
不到两日功夫,托马斯就和小六小八成了知己,一个爱玩儿,两个会玩儿,如此并不稀奇。
李青自然乐意见得,至少他能清净不少……
接着,海瑞去了松江府。
张居正以钦差之身份,以内阁大学士之官威,以皇帝诏书为依仗,一人单挑六部,竟也不落下风。
赵贞吉则是充分借助国子监,发动舆论导向,从侧面辅助张居正。
松江府明面上有海瑞,暗地里有徐家,李宝也过去了。
至于沈炼,更是总揽江南诸多市舶司,且还调动驻扎的水师,以演武的名义一路巡游,有事儿没事儿放两炮……
陆炳则是利用南镇抚司,明里暗里的恫吓诸多富绅。
与此同时,户部、司礼监齐登场,开始以宝钞大肆购买富商生产的商品……
价格也算公道,虽然比出海出售的利润低一些,可胜在方便高效,对商品收购价格,诸多大富商还是能接受的,但对收购商品的货币,大富商们是不满意的,不过很快就得知‘新宝钞’可以兑换银券,进而兑换成银子,再加上沈炼、张居正、海瑞、赵贞吉,徐阶,李家,以及南直隶诸多官员的配合……
如此一来,倒也没有出现大富商群情激愤的一幕。
当然了,弊端也是有的,朝廷的信用大打折扣。
富商也不是傻子,见朝廷这么搞,开始怀疑朝廷兑付的能力,新宝钞一到手立即去换银券,银券一到手,则是立即去兑换银子……
对此,朝廷的应对方式只有一个——来者不拒。
只要富商换,朝廷就给兑付。
如此一来,则又成了朝廷以银子购买富商商品,不过这也为朝廷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。
从宝钞,到银券,再到银子,再加上审批,通常在两个月左右,这个时间不算长,大富商们能接受,这个时间也不算短,因为战争也不远了。
不过,朝廷还是为此承受了严重后果。
由于诸多富商的大力兑换,让之前大量持有银券的大富们也开始担忧朝廷的存银,当即也加入了兑换的队伍中去。
对此,朝廷的应对方法有且只有一个——兑付。
不过,稍稍延长了审核流程,对外宣称是因为兑换者过多,朝廷需要时间仔细核对。
这个理由很充分,也只是延长了一个月,并未引起进一步恐慌。
可大富商的们的兑换脚步,并未因此停歇,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有了愈演愈烈的程度。
时至中秋,朝廷的存银已经去了十之六七,且还在持续流失。
当此时也,李宝一口气购买了一千万两的银券,并反其道而行之,银券一到手便马不停蹄的把一半银券投入了期货市场,另一半则是兑换成了宝钞,用作现金流的开支……
紧接着,徐家也有样学样,购买了两百万两的银券,一半投入期货市场,一半兑换成宝钞。
第(1/3)页